7月7日因應台中市颱風假,為顧及病患安全,全天停診,原預訂之手術及治療也暫停,已安排手術或治療之患者請於週二主動來電安排時間(週二診所上班時也會去電更改時間) 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其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 04-2310-9070 0800-000710 青春痘│濕疹│異位性皮膚炎│蕁麻疹│富貴手│香港腳│頭癬│灰指甲│水痘│疣 果酸換膚│保濕導入│雷射│除毛│除斑│除痣│除疤│除刺青│洗眼線│洗眉│音波拉皮│電波拉皮 魚尾紋│抬頭紋│皺眉紋│玻尿酸│國字臉│舒顏萃│輕中度漏尿 靜脈曲張│粉瘤│眼袋│雙眼皮│隆鼻│抽脂│埋線│狐臭腋下多汗│手汗

帶狀疱疹

帶狀皰疹

分享到

 

帶狀皰疹

在台灣俗稱「皮蛇」、「飛蛇」或「纏身蛇」

罹患帶狀皰疹的原因是小時候長水痘痊癒後

水痘病毒潛伏在人體「感覺神經節」裡,當免疫力、抵抗力下降時,水痘病毒再度被活化

沿著該神經節的皮節分佈而引起一次性的皮膚叢集性的水泡狀表現(類似水痘)及神經發炎疼痛

此疾病的特徵就是症狀會侷限在該神經節支配的皮節處

也就是小時候曾得過「水痘」痊癒後,病毒潛伏在神經節內而再次被誘發

絕大多數的病人一生只會得到一次帶狀疱疹,只有在極少數免疫力不全或癌症的病人才可能又再度發作

 

症狀

帶狀皰疹的特徵是沿著此神經節所分布的皮膚

會有紅疹水泡及神經痛的不適感,疾病發展過程約二到四星期

早期在皮膚疹子尚未出現之前可能在身體某一側會產生疼痛感

在水泡發作前四到五天會感到一邊的胸部、軀幹或臉部會有灼熱感

偶爾會覺得身體不舒服寒顫或發燒,一般人這時候若早期求診常常找不出原因

經過2~3天,在同側疼痛位置會出現一群群簇出一起的紅色丘疹,很快變成水泡

這些丘疹和水泡會沿著身體某一側的體神經節來出現,水泡及紅疹的分布很特別

只會在身體的某一側沿著「體神經節」分布

而這些澄清的水泡約五到七天後乾燥結痂或轉為膿泡或出血性的水泡後逐漸結痂

病程發作後約14~21天後痂皮會自然脫落而痊癒

除了皮膚表面的病灶以外,形成水泡的同時會感到劇痛

病人常伴隨程度不一之神經痛,刺痛、抽痛、壓痛、感覺異常(癢、刺刺的感覺、灼熱感)

皮膚對輕微刺激的敏感性增加等等,這種感覺像神經抽痛或皮膚灼痛

症狀嚴重程度因人而異,嚴重的神經痛常會影響到病人的睡眠品質

 

治療

                       

  1. 外敷
    1. 有水泡產生時,盡量不要把水泡弄破,需要保持患部清潔,以防細菌感染
    2. 有水泡時:可用生理食鹽水濕敷或依醫囑塗抹藥膏
    3. 水泡破時:可按醫囑塗抹藥膏並覆蓋紗布,將傷口內分泌物吸出
    4. 水泡處塗抹藥膏乾凅時可用生理食鹽水濕敷後再厚塗另一次藥膏,並使用消毒過紗布覆蓋
    5. 保持傷口清潔乾淨

 

  1. 內服
    1. 按醫囑服用藥物,主要為止痛藥、止癢藥(抗組織胺)或退燒藥、自費維他命促神經修復
    2. 特效藥:帶狀皰疹大部份都會自動痊癒
      若能在初期皮膚有紅疹、長水泡的一到三天內服用抗病毒藥物
      可以縮短病程、減輕水泡愈發愈多的症狀
      如果疹子、水泡出現三天後才服用,效果會差一點
      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盡相同,仍需依醫師指示服用抗病毒的藥物
      特效藥一般為自費藥物,約服用5~10天左右,早晚各服一顆

 

  1. 針劑
    1. 一般醫師依病情症狀會酌以施打止痛針、維他命促神經修復、自費抗病毒藥、營養針等等

 

恢復

皮膚病灶好了以後,有些病患還會有神經痛存在,可能持續二到三個月或若干年

神經痛的問題,可持續至皮膚科門診追蹤

依醫師指示服用消炎止痛藥、外用疼痛貼片,年紀越大之患者,神經痛的狀況痊癒後會持續2~3個月

 

注意事項

  • 對皮膚病灶的照顧,一定要小心,千萬不要擅自塗抹成藥,以免局部感染、壞死,而延遲痊癒
  • 盡量避免弄破水皰,以防止細菌侵入傷口
  • 保護患處,減少摩擦
  • 治療時應在醫師指導之下,局部塗以適當的藥物,等水皰乾燥、結痂、脫落即可
  • 視疼痛程度及患處情況,由醫師給予內服藥
  • 在表皮病灶痊癒後,仍可能持續疼痛,可求助於皮膚科或疼痛科醫師,給予協助控制
  • 若家人或最近接觸過的親友,有尚未出過水痘者則對方可能會發生水痘
    故帶狀皰疹病人要避免接觸的未出過水痘者
  • 飲食並無特殊禁忌,但宜避免喝酒、辛辣等刺激品

【帶狀皰疹疫苗接種建議】

疫苗選擇

臺灣有兩種帶狀疱疹疫苗,一種為活性帶狀疱疹疫苗, 另一種為非活性重組疫苗,兩種疫苗的核准適應症詳 列如表一。

 

( 依接種 年齡詳述如下 )

80歲以上

1. 目前只有非活性重組疫苗被核准用於80歲以上民眾,因此本指引建議80歲以 上族群接種非活性重組疫苗。

2. 若為免疫抑制與免疫缺陷的病人 (附註一),不建議接種活性帶狀疱疹疫苗。

50歲- 未滿80歲

1. 兩種疫苗都被核准使用在此族群病人。

2. 根據臨床試驗的疫苗保護力數據,本指引優先建議50-79歲族群接種非活性 重組疫苗,但仍應視病人個別狀況來決定接種何種疫苗。

3. 若為免疫抑制與免疫缺陷的病人 (附註一),不建議接種活性帶狀疱疹疫苗。

18歲- 未滿50歲

1. 對於18歲- 未滿50歲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族群,本指引建議接種非活性 重組疫苗。

2. 對於18歲- 未滿50歲非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的族群,若民眾有接種疫苗的 需求或意願,應經醫師評估、醫病雙方充分討論後才可進行接種。

3. 所謂罹患帶狀疱疹風險較高族群(2-5),包含罹患惡性腫瘤、血液性疾病、呼吸 道疾病 (如慢性阻塞性肺病 、氣喘)、代謝性疾病 (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慢性腎臟病、憂鬱症及高心理壓力者、創傷及手術者、免疫疾病 (如紅斑性 狼瘡、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乾癬性關節炎、僵直性脊 椎炎、嚴重異位性皮膚炎…等等)及HIV感染者。

4. 若為免疫抑制與免疫缺陷的病人 (附註一),不建議接種活性帶狀疱疹疫苗。

未滿18歲

目前沒有資料可以佐證帶狀疱疹疫苗在此族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若民眾有接 種疫苗的需求,應經醫師評估、醫病雙方充分討論後才可進行接種。

 

疫苗接種時辰

疫苗種類 接種時辰
非活性重組疫苗

     肌肉注射施打兩劑,第二劑於第一劑施打2至6個月後施打。

     對免疫功能缺乏、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或因已知疾病或治療而可 能使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的人,

     以及可因較短的疫苗接種時程而 獲益的人,第二劑可於第一劑施打1至2個月後施打。

活性帶狀疱疹疫苗      皮下注射接種單一劑量。

 

 

 

 

 

 

 

常見疫苗接種後不良反應

疫苗種類 常見不良反應
非活性重組疫苗

     頭痛、腸胃道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及/或腹痛)、肌痛、 注射部位反應(如疼痛、發紅、腫脹)、

     疲倦、發冷、發燒、注 射部位搔癢不適。

  活性帶狀疱疹疫苗        頭痛、紅斑、疼痛、腫脹、搔癢、血腫、溫熱感、硬結、 四肢疼痛。

 

 

 

 

 

 

常見問題

Q1. 已接種過活性帶狀疱疹疫苗的族群,是否還能接種非活性重組疫苗?

過去已接種過活性帶狀疱疹疫苗之民眾,可以再接種非活性重組疫苗,但目前仍缺乏最 佳接種間隔時間證據,因此在沒有安全疑慮的報告下,本學會依照美國CDC建議(6),接 種活性帶狀疱疹疫苗至少八週後始能接種非活性重組疫苗。

Q2. 已發生過帶狀疱疹者,是否還需要接種疫苗? 應該何時接種?

發生過帶狀疱疹者,短期內再次發作的機率低,但長期來說仍具有復發的風險,故可 考慮施打帶狀疱疹疫苗。根據目前文獻資料,無法明確建議帶狀疱疹發作後應等待多 久才施打帶狀疱疹疫苗,但不應該在帶狀疱疹急性發作期施打帶狀疱疹疫苗。